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新浦京集团350vip的新闻学教育起始于1960年开办的民族干部新闻研究班,学院系所调整先后历经汉语言文学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新浦京集团350vip。2019年7月9日新浦京集团350vip独立建院。

专业教育

1984年在汉语言文学系正式开办新闻学本科专业,2020年新闻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03年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开设广告学专业,2022年广告学专业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14年与藏学研究院合作开设新闻学(藏语实验班),招生四届,并于2019年9月开始招收新闻学(民族实验班)。

1989年开始在民族学招收民族报刊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00年获得新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招收首届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2014年成为全国第二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MJC)授予单位,2015年正式招收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2022年增设广播电视艺术专业硕士和面向留学生的全英文传播学硕士项目。

学院在本科生与研究生人才培养中坚持竞争性与互补性的二维方针,既坚持人才培养对标一流高校,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又强调招生与培养中体现民族院校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采取差异化办学,突出办学特色,通过实验班服务国家战略与民族地区社会需求,与非民族院校形成人才培养互补结构。

教学成果多次获北京市高等院校教学成果一、二等奖。新闻学(藏语实验班)的创办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被誉为“国门工程”“国家工程”。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人民网、新华网等重要媒体均对新浦京集团350vip新闻学(藏语实验班)的创办给予了专门报道。2018年,该实验班建设成果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被推荐参评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41名,特聘教授2人,教学科研岗位专任教师31人,返聘干部2人,师资博士后2人,其中超过81%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超过85%的专任教师具有海外学习或者访学经历,42%的专任教师具有高级职称。教师队伍中,多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多人入选国家级、省部级及校级人才工程(项目);多人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教师奖、优秀教学奖、教育突出贡献人物奖。

学院现有校内外专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4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学术硕士导师13人,校外兼职学术硕士导师4人;专业硕士导师40人,校外兼职专业硕士导师12人。

学院注重与国内外知名新闻传播院校以及业界建立交流合作关系,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共建,每年开设30余场前沿讲座,邀请学界和业界专家开展讲座与专业指导。在业界交流方面,学院与国家级媒体以及新媒体科技公司联系紧密,在全国建有多家实习实践基地,聘任20多位具有高水平的行业导师,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发挥协同育人机制。

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致力于培养勇担民族复兴大任、具有家国情怀、理论与实务并重、适应智能媒体时代要求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在人才培养中,重视专业竞赛与创新创业训练,近三年学院学生荣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与北京市特等奖、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策划类金奖与“全场大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非专业类)特等奖等300余项省部级及以上奖项。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留学生逾千人。已培养毕业生近5000人,多位校友荣获“范长江新闻奖”“中国新闻奖”。众多知名校友在新闻传播领域与其他领域具有影响力,人才培养质量赢得社会认可与用人单位好评。

学生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去向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国内院校以及斯坦福、南加大、爱丁堡、威斯敏斯特等知名国外高校。

学生生源质量高,就业有保障,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100%。

科学研究

新浦京集团350vip新闻传播学科立足国家民族院校办学定位与优势,科学研究坚持主流和特色相结合,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近年来,学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十余项,产出了一批较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成果获北京市和国家民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

学院是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首任会长单位,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民族影视研究委员会会长单位;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学院与北京市民委合作成立有中国民族影视研究中心,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民族节目中心合作成立有“民族语言广播听评基地”等。院级科研平台还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实践研究中心、新媒体研究中心等。

学院在多年发展中形成了求真务实、知行并重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和教师为双中心,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材、有利于教师提升发展的良好环境。

未来学院将守正创新、兼收并蓄、循序渐进,不断创新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学科综合实力。

版权所有:新浦京集团350vip(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中关村南大街27号     邮编:100081     电子邮箱:mucxwycb@163.com

官方微信